纵贯南北的最美高速

作者:奚远  [牙买加]伊雷娜·卡森斯

  加勒比岛国牙买加风景优美,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但岛中部多山,地质条件复杂,成为横亘南北的天堑。不仅如此,原有的老路多年失修,一些路段存在交通瓶颈,每年雨季都会因洪灾而中断交通,造成南北交通不便,极大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经过多方努力,南北大通道建设终于启动,但受技术、资金等种种因素制约,项目建设一度面临烂尾危险。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港湾”)雪中送炭,与牙买加政府共商建成了南北高速公路。

这条高速公路,从首都金斯敦西侧起,直通北部加勒比海,被当地民众称为“最美高速”。

牙买加镇长的中国朋友

身为镇长、圣凯瑟琳教区议员代表的悉尼·罗斯最近因为修建高速公路的事情有些心绪不宁。建高速路当然是件大好事,当地人民盼望修路可谓望眼欲穿,他听到这个好消息,也激动得浑身颤抖。

可是,这很难啊!比如居民拆迁问题,就让人非常挠头。不少当地居民想修路却不想搬家,有人不肯搬走,甚至还有人漫天要价……作为镇长,他既要照顾居民利益,又要让项目建设尽快展开,感到左右为难。


最美高速

今天,他就要和中国港湾的工程师王磊磊具体讨论居民拆迁的事了。一大早,罗斯就来到王磊磊的办公室,这位长相英俊、朝气蓬勃的中国年轻人热情接待了他,开门见山地和他谈起了工作。

王磊磊拿着设计图,详细介绍公路施工方案,着重谈了居民拆迁工作,并表示将尽全力支持地方政府开展工作,让当地居民满意。“我们已经谈好了11户拆迁户,下一步就要启动统一结算了。”

这个中国人话语干脆,热情执着,又透着真诚友善,似乎有种无形的魔力,让罗斯信服。后来,罗斯也加入王磊磊的工作组,和他们一起走访、调查、谈判、善后。

詹姆斯·汉森是拆迁区的一户村民,他提出的补偿要求很高,一次甚至将政府负责拆迁的官员赶出门。那天一进门,詹姆斯的态度依然强硬,直接表示,除非答应他提出的条件,否则来几次也没用,并一再表示不愿再谈。

尽管这样,王磊磊还是笑脸相迎,耐心地把相关政策和法规告知拆迁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交谈,詹姆斯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确定了再次协商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大家终于谈妥了。


中方员工耐心讲解

“中国是牙买加的好朋友,修路是朋友为我们造福来了,不能让朋友吃亏。”罗斯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还别说,这话还真管用。除了初期拆迁费了些时间,后期高速公路建设,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

三年下来,罗斯和王磊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已记不清两人一起走过多少村落,见过多少居民。当公路快要修完,王磊磊即将回国之际,罗斯感到怅然若失。他实在有些舍不得这位优秀的中国年轻人。

“这是我的高速路”

“Its my highway!”(这是我的高速路!)安德尔正在车上向他的朋友自豪地介绍这条他工作了三年的高速公路。

和许多普通的牙买加工人一样,安德尔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愿意学习,凡事喜欢琢磨,最终成为各位“中国师傅”的得意弟子。

在项目部工作的这段日子内,安德尔不仅学会了绑扎钢筋、模板支护、安全防护、设备操作等一系列技能,还成为项目上的“指挥小能手”。

“今天师傅交给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集中精力、服从指挥、加快速度,这是我们牙买加人自己的路。”每天早上上工前,安德尔都会这样大声交代同组的工友。

功夫不负有心人。安德尔先后培养出几十名熟练的模板工、钢筋工、现场安全员。“让更多的同胞学到熟练技术,获得可观的收入,我心里也高兴。”安德尔的话总是透着那股实在劲儿。

后来,安德尔被晋升为项目当地员工带班组长,带领大家修建中央护栏,维修铺设各类水管,整个工序他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安德尔正在检查钢带波纹管内部涂漆

勤劳的工作也让安德尔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之前做杂工的时候,三个孩子吃不饱、没新衣服穿,这份工作改变了我的生活,家里的泥巴草棚房也翻盖了。”安德尔说,他还打算找中国师傅学习器具维修、设备维修技术,将来继续跟着项目干。

“武汉,我们与你同在。”

2018年,品学兼优的李晨,经过层层选拔,成为第二批赴武汉大学水利水电专业就读的老挝留学生。“我是带着家人的祝福和中国电建集团的厚爱来到了武汉大学,唯有刻苦努力学习,才能回报祖国和人民,才能对得起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李晨说出了每一名老挝留学生的心声。

能到中国著名学府武汉大学留学,曾是来自老挝琅勃拉邦省巴乌县的李晨想都不敢想的。随着南欧江梯级水电站的建设,一项造福南欧江两岸民众的教育计划得以实施,一下子拉近了她与中国的距离,与武汉结缘。

中国电建集团计划用四年时间资助18名老挝籍学生赴中国武汉大学留学深造,完成学士学位教育,目前完成了全部学生的选派任务。受疫情影响,中国电建集团帮助今年选派的学生在万象集中开展远程网课学习。

2020年的寒假,李晨、夏科、孔伊、夏易、奥斯特、赖萨科六名老挝留学生,原本决定留在武汉大学,继续“恶补”中文。


老挝留学生们为武汉加油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武汉成了疫情的中心,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大家已经对这座热情、友好的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没怎么犹豫,就都选择留守武汉大学,与这座城市共同战疫、共度时艰。

“学校为留学生提供了细致服务,统一供应一日三餐,中国电建集团还给我们提前发放了生活费。”学校老师的暖心陪伴,中国电建集团的贴心安排,让留学生们心里很踏实。

虽然封闭在校园里,但他们把每天的学习计划都安排得满满的。“每天按照学院网上课程安排,学习《工程经济》《水力学》《结构力学》等功课,学习都没有落下,过得很充实。”奥斯特说。学习之余,奥斯特还会弹起他心爱的吉他。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大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登上过黄鹤楼,品尝过热干面,我们一起分享过快乐时光,在这困难的时候,我们愿意与你们站在一起。”夏易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

赖萨科说:“当看到中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都来到这里,我的心中燃起了更多的感动和信心。中国人乐观的心态,积极的状态,也时刻感染着我。”

夏科说:“我们都是来自南欧江畔的孩子,水电站改变了我们家乡的面貌,中国电建集团还资助我们来中国留学。中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感同身受,不能袖手旁观。”

“中国的防疫举措很有力,学校里很安全、很温暖,我们在武汉一切都好。”老挝留学生每天都会通过微信给远在老挝的爸爸妈妈报一声平安。

老挝留学生还有一个微信交流群,身在老挝和中国的学生互相鼓劲,说得最多的就是,“武汉,我们与你同在。”

涓涓细流,寸寸丹心。在同心抗疫的当下,老挝留学生们对中国不离不弃,中国电建集团也始终和老挝人民在一起。2020年4月,在中国驻琅勃拉邦总领事馆的组织号召下,南欧江项目为琅勃拉邦省政府医疗机构捐助大批医疗物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作为世代友好邻邦,无论顺境逆境,这份金子般的情谊,深深扎根在中老人民心间,在岁月磨砺中见证着中老友谊源远流长……

一封员工的来信

许多当地人受益于公路项目,他们或改善了生活,或提高了技能,或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

这天,项目组收到一封员工来信。当地员工约翰逊以书信的方式,诉说着他与项目共同成长的故事: